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保护返校全体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4月12日下午,在学生返校前,我校举行了学生返校前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坪山区社区三人小组领导和健康副校长亲临现场指导。
本次演练是今年的第六批疫情应急演练了,参与的对象有防控专班、班主任、后勤人员、保安队、生活老师、食堂厨工等重点人员和相关人员。为增强演练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在实战演练前,黄德祥副校长组织了大家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对学校的应急预案(10种场景:学生入学时检查发现发热可疑病例、学生在教室发现发热病例、学生在宿舍发现发热病例、学生在食堂发现发热病例、学生在车间发现发热病例、学校出现阳性病例、学校出现个案密接,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学生返校前、家庭中师生出现发热)及演练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布置。同时社区三人小组朱主任和健康副校长宋医生分别做了工作指导和建议。
本次演练设置学生入校检查时发现发热病例、学生在校内发现发热病例、宿舍应急处置场景以及疑似病例转移处置等四个场景。
场景一:学生入学检查时发现发热可疑病例
学生入校时,戴好口罩、前后间隔一米有序排队、电子哨兵扫描粤康码,保安人员对学生们进行逐一消毒、体温检测正常后放行。
检测人员发现一名学生(邓观振老师饰)体温异常,立即指引该名学生到校门口临时观察室。校医(邵医生)立即使用水银体温计复查该生体温,并进行流行性病学史调查,做好相关记录。询问中,该生家长曾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校医第一时间向学校防控专班组长报告。
专班组长立即向校长汇报情况,同时告知学校联络员,学校联络员向区三人小组报告。三人小组来到学校,对该生进行流行性病学调查,得知该生家属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立即启动二级防护,联系120救护车,转移该生至坪山区人民医院。
校医指导学校保洁人员对该生在校门口经过的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下一步工作,预防聚集性疫情事件。
场景二:学生在校内发现发热病例场景
“学生”在上课途中,有同学举手反映身体不适,老师指引“学生”离开课室,并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发现体温超过38.3℃,立即把该名体温异常“学生”在避免人群交集的情况下,带到学校医务室。待不适“学生”被安排至校医室后,老师留在教室安抚学生并等待结果。
在医务室,按照规范的流程,在医务室,校医用水银体温计对该名“学生”进行了体温测量,发现该“学生”的测温38.2℃,随即询问该“学生”身体状况、做流行性病学调查,得知学生无流行病学史,按普通感冒处理!
场景三:教师校内发现发热病例应急处置
老师在上课途中,出现发热、咳嗽等现象,同办公室老师用体温枪为该名老师测得体温37.6℃,该老师戴好医用外科口罩,在不接触别人的情况下前往学校医务室,随后校医对该老师进行测温和流调,发现发热,并无流行病学史,作普通感冒处理。
场景四:学生宿舍发现发热病例应急处置
学生宿舍区,有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生活老师为该名学生测体温后,体温38℃,随即带领该名学生前往校医室进行下一步处理。在医务室,校医用水银体温计对该名学生进行了体温测量,发现该学生的测温38.1℃,随即询问该学生身体状况、做流行性病学调查,得知学生无流行病学史,按普通感冒处理!
整个演练过程全员带口罩参与,辖区三人小组、健康副校长宋医生全程参与指导。
最后,黄德祥副校长做了现场总结。所有参与人员事先做好保护措施,在学生不返校的前提下,模拟人物角色,积极配合开展返校各类场景演练。演练开始前对演练时间、演练地点,演练指挥、工作人员和扮演者、现场指导员、现场点评领导、观摩人员、演练流程等各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安排,确保全员参与、任务到人、情景真实、行之有序。所有成员严格按照方案操作流程分工协作,密切合作,整场演练紧张有序,环环相扣。
本次演练不仅是模拟更是实战,是全面提高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外置能力的一次“大练兵”,全体老师和后勒人员通过演练进一步熟悉了防控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岗位责任和开学操作流程,为顺利开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将疫情防控工作落在常态化,全面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
通过此次实战演练,进一步规范了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应急处置流程,提高了我校对疫情防控和遇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应急处理规范、防控有力,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